广州新华发行官方网站

—— 卓越的城市文化服务提供商


新闻详情

读书 | 黄磊:你能每天看朋友圈,为什么不能每天看书?

发表时间:2020-12-04 16:02

“对于很多人来说,
读什么书并不是最让他们苦恼的,
不想看书才是值得担忧的问题。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
我知道读书很重要,但真的看不进去怎么办?”

其实看不进去书很正常,正如papi酱说:

“我在手机上,看别人的撸猫玩狗的精彩生活,读着令人捧腹的精彩段子,和未曾见面的沙雕网友快乐互动,我突然发现,我已沉迷手机。


我决定放下手机,感受身边的世界,然后我发现,原来,我的身边没有朋友,我的身边没有有趣的事,我的生活,一点都不美好。


最后我觉得,还是手机好。我,爱,手,机。”


网络时代下快感刺激阈值被提高,没有一个手机是无辜的。

微博、朋友圈、抖音、游戏...碎片化的信息资讯与密集型的娱乐方式如滚滚红尘,将我们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有时候人无法戒掉手机里的快消性内容,本质是害怕放下手机后潮水般扑来的空虚和抑郁。

除了逃避自己的现状外,我们也在利用玩手机来拖延、逃避眼前待解决的问题。


沉迷网络又会让人感到焦虑,《认知觉醒》里认为: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当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缺乏耐心时,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就产生了焦虑。


想读书想学习但往往坚持不下去,长此以往又会陷入“沉迷-反省-挫败-沉迷”的恶性循环。


这种因为不读书而产生的焦虑如何化解?



本质意义上,网络和社交的发达,是在抢夺你的注意力。

在何同学的“每天只看半小时手机,坚持一周后我有哪些变化?”视频里,他说:

我们需要防范的并不是长时间使用屏幕,而是碎片化的屏幕使用方式。


阅读和娱乐的碎片化,会导致你注意力的碎片化。

在习惯了一个5分钟一个的沙雕合集、一分钟一篇的新闻和15秒一刷的短视频,习惯短时间高刺激之后,面对电影这种长时间低刺激的娱乐方式,你都很难专注,更不用说书本和课堂了。

要改变的第一点,就是学会延迟满足。


《平凡的世界》里说:我们摆脱不了平凡,但可以摆脱平庸。


读书、学习虽然短时间没有像看娱乐视频那么高兴,但它们对自我提升更有帮助。


做完这些事情后你会有清晰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而不是放下手机后的空洞和自我厌恶。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时间。”


有些长远的选择,暂时看不到成果,但是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就会对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读书就是。


黄磊在他的《十七楼的幻想》写道:“所有向外追逐的东西是错误的,只有向内心追求的东西才是正确的。”


在开始阅读前,首先要思考一下,你的内心到底想追求什么?是对世界的认知、认识自我还是掌握技能更好的工作呢?


读书有目的性,已经成功了一小步。




那么如何抢回自己的注意力,把时间花在读书学习上?


习惯被社交媒体抓住注意力的人大多数在时间管理上有问题。因此解决方法首先从时间管理开始,比如每天固定读书时间和娱乐时间。


如同何同学的方法,固定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看手机,处理该处理的事情,其他时间保持克制,“其实不看手机也没什么大不了。”


还有人说我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呢?


这里推荐黄磊的方法:“你能坚持每天看朋友圈,就能坚持每天看书。


他把老花镜放在了卫生间,这是他平时看书的地方之一。


“每天早上在厕所的10分钟时间,可以读10分钟的书,四五页纸。你要是读书欲望强,可能读10页、8页。一本200多页的书,可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个礼拜就可以读完。”


只要你想读,时间总是有的,甚至无需大块时间,碎片化时间也已经足够。

另外读书遵循从易到难,先从你感兴趣的方向开始。


当你打开读不下去的时候,就换一本,不用拘泥与这本书本身的评价有多高。

黄磊就坦言自己看不懂《围城》:

“再好的书,哪怕是钱锺书先生的《围城》,虽然我当初是怀着崇敬的心理买的,但我确实看不懂。钱先生在里面把《资治通鉴》和《圣经》进行比较,我没读过《资治通鉴》,也没完整地读过《圣经》,这就形成了障碍。所以不懂就是不懂,别在那儿装懂,硬看。”


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多人以为一本书读到最后,读书的过程就结束了,其实不是。

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

很多人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好有道理、那里好有道理,读完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本书中。

这种满足于录入的阅读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翻这本书就好像之前没有看过一样,所有的痕迹都烟消云散了。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有些句子你一看,马上就有感觉,就想标记下来,将来你再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重逢的喜悦,跟自己的感受重逢。但如果你没记下来,这事儿就忘了。”

2020年最后一个月,希望你能用读书来做结尾哦~


书目推荐

Reading

文学小说

《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


简介


《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是“故宫书写者”祝勇蕞新的随笔集,也是其唯一一本具有回想录性质的作品。


在书中,祝勇深情讲述其丰富且传奇的生命经历,从沈阳到北京求学、闯荡,入藏地,远渡重洋,辗转多地,故宫一直是祝勇深埋在血液中的文化故乡。


祝勇还在这本书中回顾了过往三十年的文学创作,新散文、历史书写、纪录片、影像表达,他笔耕不辍,一直致力于推广故宫文化,凭借个性化的创作打开六百年紫禁城的更多可能。


无论是其个人生命经验的感性流露,还是近二十年来对故宫书写的深情厚爱,都十分令人动容。


《老无所依》


简介

《老无所依》是文坛巨匠科马克·麦卡锡的突破之作,讲述的是在美墨边境的火山峡谷中,一位越战老兵和一个受雇于毒贩的杀手,就二百四十万美钞的归属展开了生死争夺;


年岁渐长的老警长,在调查毒品犯罪和杀人事件时心力交瘁,他不断追怀往事,并试图理解这个犯罪手段和动机都越发扑朔迷离的新世界。


“那不是老人的国度。年轻人在彼此的怀中;鸟在树上——那将死的一代代——唱着各自的歌。”


科马克·麦卡锡化用了叶芝的诗句作为标题,在那片老无所依的荒原中,每个人都被迫面对同一个问题:一个人要如何决定按照什么顺序来逐步背弃自己的生活?



人文社科

《许倬云说美国》


简介

客居美国六十余载,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他在文中即兴叹道:“六十年前,我满怀兴奋进入新大陆,盼望理解这个人类第一次以崇高理想作为立国原则的新国家,究竟是否能够落实人类的梦想。六十年后,却目击史学家、社会学家正在宣告这个新的政体病入膏肓。”


在结语时他又反复自问:“回顾初来美国,曾经佩服这一国家立国理想是如此崇高。在这里客居六十年,经历许多变化,常常感慨如此好的河山,如此多元的人民,何以境况如此日渐败坏?


《美国独行》


简介

西方文明是否就此终结?英国脱欧后世界格局如何变化?

新黑暗时代,如何重启光明?

对未来世界秩序的精准前瞻:特朗普现象、ISIS崛起、难民危机,暴恐,已一一应验


作者对西方的高福利民主制度、"政治正确"、文化多元主义和大政府主义展开了极为犀利和调皮的批判和嘲讽。难道西方文明最终需要寄希望于美国,指望美国拯救于水火?


《美国独行:西方世界的末日》将给你一个看世界的窗口、一个审视西方文明复杂困局的答案。


经济管理

《黄奇帆的复旦经济课》


简介

本书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本书共收录了12次讲座,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六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黄奇帆教授回顾他亲身参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4篇文章作为附录。


本书所谈的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从现实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为推进新时期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本书的研究方法高屋建瓴,采用“问题—结构—对策”的方法,面对各种问题时,先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结构性的、体制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短板,通过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边界条件,使得问题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理上的深刻性,又有丰富的例证,表述生动,保持了演讲的特色,富有吸引力,可读性强,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国2049》


简介

《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是由中美两家高级智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专家联合编写而成。


本书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未来30年,中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将会面临的挑战。分15个主题分别考察了中国经济的不同部门或不同方面可能将经历的转变。


作者尝试回答三个问题:什么因素促成了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中国经济在进一步崛起的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政策与策略以保障中国平稳地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这15个主题包括:增长收敛,老龄化,绿色经济转型,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公共财政改革,居民消费,产权改革,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创新能力,产业政策,对外开放,经济外交,国际技术竞争,以及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国际经济组织中的角色与地位。


本书适合对中国未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合各级政府管理人员、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政策分析相关从业人员阅读。


分享到: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